20241018_ISM
课前一个小时作为 office hour
大作业的任务分解;本月小组和老师讨论,数据支持
Warm and hot ionized medium
电离区 #
电离状态用 ionization fraction 描述,电离主导的区域包括斯特龙根球以及超新星遗迹
- 在 GMC (giant molecular cloud) 中大约是 1e-6
- 星际分子(比如 CO)的产生需要电离原子,也可以依靠高能宇宙射线
- HI gas 中电离率在 1e-3 到 0.1 之间
- C 的电离比较容易,可以依靠 starlight;H 的电离主要依靠宇宙射线
- 年轻大质量恒星或者 AGN 周围的 H II 区
- warm ionized medium
- photo-ionization 光致电离
- 氢完全电离,氦部分电离
- 仅有年轻的大质量恒星能够产生大量的 13.6 eV 量级的光子
- H II region 示踪附近的大质量恒星的形成
- supernovae remnant 中大部分元素都是电离的
- hot ionized medium
- 依靠碰撞电离 collisional ionization
- 电离程度非常高,大部分元素仅保留最内层的电子
具有特殊色彩的星云基本都是由电离区域构成的,产生的机制是电离状态的气体发生复合(combination)放出的光辐射,这类星云属于发射星云
比如 M51 中红色区域主要是 H alpha 的发射区域,表示这些区域正在进行恒星形成
电离机制 #
- 最基本的电离过程 photo-electric absorption: 中性原子接受光子能量发生电离
- 发生光电吸收之后继续发生 Auger effect
- 首先把原子最内层的电子激发出来,之后外层电子填补空位的过程中发生多级电离,最后中性原子失去多个电子
- collisional ionization: 中性原子与高能电子碰撞发生电离
- cosmic ray ionization: 中性原子和宇宙线碰撞发生电离
- charge exchange: 中性原子和离子发生电子的置换
光致电离&Stromgren 球 #
最简单的 model: 密度均匀、完全电离、仅包括氢元素、稳态
光致电离平衡 #
中心的电离源释放 UV 光子的速率和介质中复合的速率相等
光子和中性原子碰撞的截面随着光子能量升高而迅速降低,对于 H 来说光子能量为 13.6 eV 时反应横截面最大;一个近似的处理是仅考虑能量等于或者略高于 13.6 eV 光子的作用
recombination 是电离原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中性原子的过程,结合之后电子可能处于任何一个能级(用 nl 表示);结合之后处于基态的 recombination 是 not effective 的,因为产生的光子又会将周围的中性原子电离,仅考虑结合之后 $n\geq 2$ 的情况称为 case B 或者 on-the-spot approximation,对于光厚介质是有效的。
Stromgren 球 #
平衡的等式为(假设 $R_\mathrm{S0}$ 之外均不电离)
其中 $\alpha_B$ 大致为 $2.6\times10^{-13}\text{cm}^3 /\text{s}$. 可以计算得到 $R_\mathrm{S0}$ 大约是 pc 量级。
- static state assumption 是否合理?
- 电离时标和复合时标都是 1000yr 的量级,小于 massive star 的 lifetime
- cc for cubic centimeter
- fully ionized assumption
- 计算 mfp
- 大约比 $R_\mathrm{S0}$ 小 1~2 量级
一个另外的处理:将发射出来的 UV 光子视作半径 r 的函数,并且不同半径处的电离度也不相同
热平衡 #
介质中 heating 和 cooling 的平衡
假设达成流体静力学平衡(static)并且不存在引力势能项
heating 机制
- 光致电离产生的携带能量的电子使得介质温度升高
- 重点在于光子被吸收后产生的 excess energy
- 在高能量端,O/B star 产生的黑体谱可以近似为 Wien spectrum
- 结论是 heating 温度恰好等于黑体谱温度,也就是单个光子产生的 heating effect 恰好是 $kT_C$
- c for central star
- dust heating
- cosmic ray
- X-ray
Cooling 机制
- recombination radiation
- 并不有效,因为产生的光子并不能发射出去,而是被周围的氢原子或者其他元素吸收
- free-free emission (韧致辐射)
- 辐射是连续谱
- 对重元素的碰撞激发或者碰撞电离
- 最重要的冷却机制,包括禁线的辐射
平衡温度大约在 1e4 K. 主要原因是在这个温度前后 cooling 有一个急剧的上升。可以认为全部的 H II 区中温度均为 10000K.
流体动力学平衡 #
Line Diagnostics #
通过光谱观测得到 plasma 的温度和密度
重要的几条谱线来自 O, N, S 的电离,比较多能级系统中不同谱线(auroral lines 和 nebular lines)的强度之比可以计算温度
每种谱线强度之比可以测量一定范围内的温度
类似的方法可以用于根据谱线强度之比计算粒子数密度,只需要找到合适的 line pair 以消除谱线强度比对于温度的依赖,测量范围在 critical density 附近
Hot Ionized Medium #
依靠 collision 作为电离来源,常见于 supernovae shocking wave 造成的电离区,或者 CGM 和 IGM 中引力吸引下 accretion 产生的能量造成的电离(virial temperature: 产生可以对抗引力的压强的温度)
碰撞电离的时标只有 100 yr 量级
Collisional ionization equilibrium (CIE)
采用 case A 的近似
只需要 meidum 温度对应 13.6 eV 能量的大约 1/10 就可以达到 0.5 的电离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