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1101_ISM
期中考试 11.22/29 纯闭卷考试
作业总计 4 次
讲完 dust 之后跳转到最后一个 phase 分子气体
Interstellar Dust #
尘埃质量仅占很小一部分,dust-to-gas ratio 仅有 1% 量级,主要由金属组成
首要的观测性质是 attenuation,在紫外到中红外的波段上都有贡献
JWST 中观测到的 high-z little red dot: 不可能是年老恒星,可能是 AGN 或者被 dust 严重遮挡的恒星
- 观测上,dust 可以提供被遮挡的恒星的信息
- 理论角度,dust 是分子氢形成的催化剂:尘埃上的孔洞可以作为反应发生的场所
- 尘埃在 pop-free star 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
- 尘埃将磁场和低电离气体联系在一起
- H2 和 CO 在几十 Kelvin 下的原始恒星形成过程中起到 collant 的作用
- 恒星形成的过程需要有效的冷却机制,将坍缩释放的引力势能传递出去
- 联系 ISM 形成过程:金属丰度高,可以通过 C 和 O 等跃迁有效冷却,Jeans 质量更小,容易形成小质量恒星
太阳和 ISM 中元素的不同可能因为一些金属元素 condense 到了 dust 中,不能产生金属的特征谱线
尘埃消光的强度可以用 extinction 以及 optical depth 描述
二者之间的关系是
(Page 10)中红外存在 PAH 的发射,远红外存在尘埃本身的热辐射(这两个波段 extinction 为负),而在近红外波段 extinction 为正,flux 比原始更小。
local ISM 的 $R_V$ 对应 3.1
消光曲线(slides Page 11)中的 bump 和金属(CH 化合物)有关,在 SMC 中不存在(这里为什么没有 negative extinction)
光深可以计算为
其中 $N_d$ 为尘埃的柱密度。中性氢和 dust 可以互相作为 tracer.
根据 gaia 数据可以建立银河系内的 dust 3D map,因为可以得知不同距离上的尘埃柱密度
mie theory 建立了散射截面 $\sigma$ 和尘埃大小 $a$ 和辐射波长 $\lambda$ 的关系,根据这样的理论要产生真实的消光曲线需要大小不同的尘埃颗粒
反射星云由 dust 对恒星星光散射得到
红外波段的辐射由热辐射和一些发射线组成,发射线来源于 PAH 等的振动特征
dust 的 extinction 限制了其质量,这些质量必须来源于金属,而 dust 的金属丰度又和 ISM 的 element depletion 有关
尘埃的模型:由硅酸盐和碳氢化合物组成
MRN composition model:
质量主要由较大的颗粒贡献,表面积主要由小颗粒贡献。
Heating and Cooling #
heating 主要由尘埃颗粒吸收光子实现,cooling 机制是黑体辐射。
碰撞加热基本可以忽略,特例是 SN 1987A
Production #
dust 的产生来源于恒星晚期质量的丢失(外层质量抛射或者超新星爆发),关键在于金属从气态 condense 到固态的过程
一个指标是金属存在于 dust 内和存在于 gas 中的数量比值
Charge #
大尘埃和磁场 mix, 小尘埃和气体 mi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