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ykoff2015AssessingGalaxyLimiting
Brief
#
- 从 SDSS 中得到的数据仅仅包括 mag 和描述观测质量的信息(seeing、airmass 等)
- sec3 和 sec4 分别描述了得到低/高分辨率的 depth map 的过程
- 前者用的是拟合,后者用的是从深度学习
- 前者大约是 190 arcmin2(13.7 arcmin),后者大约是 3 arcmin2 (1.7arcmin)
- 前者大约每个 pixel 内平均包括 100 个星系
- 进一步的提升可以用 sec5 的方法计算每一个 mag 对应的 completeness,而不是认为全部是 100%
- 没有提到太多和 redMaPPer 有关的内容
Intro
#
- depth map 对于光学巡天是很重要的
- 这里的方法基本思想是:星系的 mag error 和自身的 mag 以及巡天的深度是高度相关的
Data
#
- 使用 SDSS 的 10000 deg2 的数据,包括 model 和 cmodel 两种 mag
- 没有处理银河系的 attenuation,这部分就应该包含在模型中
- 对于 SDSS,每一个位置对应于一次 primary 观测的一组系统误差参数,包括 PSF FWHM、sky noise、air mass
- 将这个 map 转化为 nside=2048 的 healpix 格式
3 Measuring survey depth
#
- 建立从星等 m、曝光时间、lim mag 到 mag error 的模型
- how to 里面提到了:只需要提供和这里 sec3 相同形式的 map 作为 redMaPPer input 就可以
- 将整个巡天划分为 nside=256 的表格,根据每一个格子(190arcmin2)中的星系的数据进行 m_lim 和 t_eff 的最佳估计
- 那为什么在 redMaPPer 中要提供 t_eff 和 m_lim 呢?
- fig2 是最终得到的 survey depth mask,其中可以看到巡天的 cat scratch 结构
4 High definition maps
#
- mag lim 是天空中给定点的观测参数(seeing、sky、air mass)的函数,这里用随机森林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,之后可以将前面的低分辨率的 depth map 提升到高分辨率
- 将低分辨率的 mag lim 作为训练集,最终学习到 seeing 和 depth 之间的关系,并将其应用在上面
- 那为什么 redMaPPer 中又不需要 seeing 这些信息了呢?好像没有找到输入的渠道
- fig5 展示了增加分辨率的效果
- 后续还进行了基于 Monte Carlo 的检验
- 4.5 节介绍了 point source 和 galaxy 的 mag limit 的区别,用点源 limit 得到的 depth 比这里的 reconstruction 方法表现差一些:residual 的平均值大三倍
- SDSS 可以根据 seeing、sky、airmass 经验地计算出 5sigma limit mag, which is shown in fig8
- 但是 fig6 的残差也是存在结构的?
5 Completeness test
#
- 用 SDSS stripe82 区域以及 CFHT 的观测进行了完备性的测量,然后用一个误差函数进行建模
- fig9 展示了作为 model 的误差函数和实际 completeness 之间的 consistency
- m50 指的是 completeness 下降到 50% 时候的 magnitude
- 最后对 completeness 曲线的形状随着 mag lim 的变化进行了线性拟合,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 mag lim 直接得到 completeness curve,应该可以用来做 volume limit 的事情?
6 Impact for correlation
#
- 建立一个模拟的巡天,其中星系均匀分布,然后用四种方法进行随机选点以及 clustering 的计算
- 对于亮星系来说,四种方法表现相似,但是对于暗星系来说使用均匀和 psfmag 的方法都存在严重的 fake signal,而 high definition depth map 得到了最小的信号
Appendix
#
- 给出了 SDSS DR8 的 10sigma mag limit
Thoughts
#
- 原来 ZP 是用来转换 flux 和 mag 的
- 所以 lim mag 只是提供了一个点,而这里实际上给出了 mag err 作为 mag 的函数的一条曲线(lim mag 以及 i t_eff 是输入值)
- seems 这里的 t_eff 和 mag lim 都不能从 SDSS 中直接得到,前者和 exposure time 有一些区别(effective),后者存在点源和星系的区别
- 所以 HSC 应该怎样得到 depth map 呢?可以直接从 seeing 之类的条件中推断吗?
Supplement
#
- SDSS 的 cat scratch 是因为扫描的模式(固定望远镜,用地球自转来让望远镜自然地扫描天空)造成的,而不是 overlap(这里选择 primary 的方式已经避免了 overlap 的影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