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u2022OpticalSelectionBias

Brief #

  • 用 DES 的一个 mock catalog 分析了 selection bias 的存在和成因
    • 对于 low richness 主要来源于 projection effect,对于 high richness 主要来源于 concentration 以及三维结构(或者说朝向的不同)
  • sec4、5、6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研究,得出了大概相同的结论
    • sec6 里面简化版 redMaPPer 的方法可以学一下
  • 因为一些原因这里对 projection effect 可能有所夸大

Intro #

  • cluster abundance 对于宇宙学参数敏感
  • cluster cosmology 的主要误差来源于 mass calibration 的误差,这个 calibration 目前的方法是通过分 bin 进行 WL stacking 进行的
    • 这里的隐藏假设是星系的 richness 和 WL signal 是独立的,所以 WL 可以示踪真实的 halo mass
  • selection effect 本质上是因为 projection effect,同时导致了 richness 和 WL 信号的增强
    • redMaPPer 无法避免视线方向上的临近的、物理无关的星系被计入 cluster member
    • projection effect 来源于 halo 内部物质的非球对称分布,以及 filament 的取向
    • 还有一个来源是 halo concentration
  • DES 第一年的结果(Abbott2020DarkEnergySurvey)暗示了 redMaPPer 结合 WL 的 calibration 是有问题的
  • Buzzard 是专门用于 DES 的一个 simulation
  • 相关的文章还包括 To 2021, McClintock 2019, Sunayama 2020, Costanzi 2019

Formalism #

  • 理想情况下,对于一个已知质量的 halo,有一个 richness 的分布以及一个 WL signal 的分布,并且二者是独立的
  • 考虑到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,应该用一个联合概率分布 $P(\lambda,\Sigma | M)$ 来描述,这里将其建模为一个二维(对数)高斯分布,其相关系数 $r$ 是研究的主要目标
  • 根据这个二元高斯分布,根据 mass 和 lambda 可以得到 WL signal 的条件概率
    • selection effect 的强度还和 WL 本身的误差有关

Data #

  • buzzard simulation 可以得到模拟的 DES 的 survey catalog,具体来说是在 N-body simulation 中为每一个 halo 分配一个真实星系,并且要求总体统计性质是真实的 
    • 还需要分配合适的颜色
    • 有一个缺点是 artificial subhalo disruption 导致卫星星系的数量偏低,可能会放大投影效应
  • 使用了和 DES Y1 相同的 redMaPPer 版本:6.4.22
    • 测量 richness 是围绕真实的 halo 中心进行的,也就是完全消除了 mis centering 的影响
  • WL signal 不是从 shear catalog 中来的,而是从暗物质粒子的分布出发进行计算
    • 选取了一个高 $100h^{-1}\ \text{Mpc}$ 的圆柱体,将二维 density 作为模拟 WL 观测量

Results #

  • fig2 对比了观测值和期望值,基本在所有尺度上观测值都高于期望值,影响幅度大约有 20-60%
  • 将二维密度转化为三维密度分布,low richness halo 中的 bias 基本消失(说明 low richness 的选择效应完全由投影效应造成),high richness 的 bias 仍然存在,说明这里的选择效应由 concentration 决定,也就是 redMaPPer 会倾向于选择 concentration 更高的 halo

Correlation #

  • 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其实可以计算 richness 和 WL 的误差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(作为质量和红移的函数),结果见 fig4
    • 左图说明 WL 信号随着半径的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的,在中等尺度上存在一个峰值,对应于 halo 形状、子结构以及周围大尺度结构的共同影响
    • 右边展示了相关系数 r 的变化,大概在 0.4 Mpc 达到峰值
      • 可能说明造成 projection effect 的物质的尺度在 0.4 Mpc 左右
    • 二者的乘积会在 1Mpc 左右达到最大值,对应于 fig2 中 bias 最强的位置
  • 对 selection bias 的建模可以从对 r 和 WL error 的测量着手

Physical origin #

  • 对 redMaPPer 进行了简化:假设这个算法只是在一个圆柱区域内通过颜色和亮度来挑选 member
  • 将 redMaPPer 结果和使用不同高度圆柱区域的简化 redMaPPer 进行比较
    • 当圆柱高度超过 $5h^{-1}\ \text{Mpc}$ 的时候选择效应开始出现
    • 圆柱高度到达 20 或者 60 的时候简化 redMaPPer 和 redMaPPer 本身的结果几乎一致

Discussion #

  • Sunayama2020ImpactProjectionEffects 非常类似,但是这里发现的 selection bias 幅度更大
    • 区别来源于 connection model 的不同:S20 使用 HOD,而这里在没有 halo 的位置上也可能存在星系
    • 和其他工作的对比也说明这里对 projection 可能是夸大的
  • 解决 selection bias 的办法
    • 和其他方法(X-ray SZ)的结果进行交叉检验
    • 通过 clustering 进行校正
      • 但是![[Sunayama2020ImpactProjectionEffects]] 也提出了这种 selection bias 也会影响 clustering,因为 projection 更强的 cluster 倾向于和其他 cluster 聚集在一起
    • 用光谱观测验证成员星系的真实性
    • 不要分太多 bin,而是在 $\lambda>20$ 的整个样本上进行 calibration
  •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 selection effect 和 connection model 之间的关联

Thoughts #

  • 所以其实只有 richness 被高估/低估是无所谓的,只要这种高估/低估对于所有 halo 是一致的,就可以根据 WL calibration 复现出真实的 halo mass,但是 WL 也被高估就会麻烦很多
  • 感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Buzzard 是否是可信的

Supplement #